• 2021-03-22 08:41:23
  • 阅读(514)
  • 评论(14)
  • 从"锅台灶台"到"砚台诗台",元好问故乡出了群"诗农"

    本报记者王皓、赵阳、韩依格

    "前半生锅台灶台,后半生灯台砚台。能登上诗台擂台,夺回了奖状牌牌。乐得俺桃腮杏腮,笑得俺头歪嘴歪。新生活精裁细裁,夕阳红从头排演北京私家侦探。哪还有阴霾雾霾?"

    这首郑州侦探出自农人诗人宋高柱的散曲《【南越调·黑麻令】农妇吟》,取得了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不只让这位乡野农人"名声大噪",并且让他身边的一群农人散曲爱好者决心倍增。

    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鼓起的一种音乐文学,起源于民间,昌盛于元代。近年来,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呈现了全国第一个农人散曲社,在田间地头从头捡拾起这一陈旧的文学体裁。

    "‘新生活精裁细裁,夕阳红从头排演’便是咱们每个社员的缩影和期盼。"原平市农人散曲社社长邢晨说。

    "王教师"和"邢社长":俺们的带头人

    我们口中的"王教师",名叫王文奎,1940年生于原平市王家庄乡永兴村,曾是一名村庄教师。2008年8月,退休后的王文奎经过数年谋划,创建了原平市农人散曲社(起先叫原平农人诗社),并担任参谋。2014年,王文奎因病逝世。

    说起王文奎教师,散曲社的每个成员都稀有不完的回想。西街村农人宋高柱,只要初中文化,在结识王文奎之前,关于散曲几乎是"零根底"。

    "我平常喜爱看看书,编些顺口溜,彻底不明白散曲的平仄和格律。"宋高柱说,起先还没有智能手机,练手后就去找王教师修正,他每次都诲人不倦。

    王文奎曾任中华郑州侦探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黄河散曲社社员,自2001年退休,他创造的诗词歌赋有近百首获奖,宣布在《诗刊》《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等刊物上。

    为了让更多农人参与进来,王文奎提出"入会自愿,退会自在,不收会费"的准则,还自费兴办小报,选登我们的著作,鼓励每位社员。

    社员杨素华说,为了散曲社,王教师骑坏了一辆电动车。为此,她还写过一首诗:"夏伴路途顶烈日,冬随冰冷路见月。夜伴孤灯改诗篇,五年辛苦曙光出。"

    作家皇甫琪在2012年访问原平农人散曲社后写道,"每次诗赛、诗会,他都要对参赛著作进行修正。为此,常常加夜班、上早班,煞费苦心为农人诗人作‘嫁衣裳’,先后修正近4000首……"

    和王文奎同村的邢晨,在担任社长前,也只要初中文化,并不明白散曲。遭到王文奎感化,邢晨苦学基本知识,《全元曲》《今世散曲丛书》成了枕边书,笔记本鳞次栉比写了十几本。

    邢晨说,王文奎教师逝世后,他持续走村串庄安排采风活动、诗篇竞赛,带着小黑板为散曲爱好者教导。他还经过微信群的方法,安排我们线上交流学习,并建立了大众号,搜集社员的优异著作,定时发布于《原平散曲微刊》。

    2016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颁发原平市"中华散曲之乡"称谓,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城市。时任山西诗词学会会长李雁红说,在原平,"夫妻比写曲、姊妹同登台、母女共吟咏、父子擂台赛"等新风尚蔚成风气。

    现在,原平农人散曲社已遍及全市18个城镇,成立了20多个分社,社员超越300人。"王教师和邢社长是俺们的带头人,没有他们的忘我支付,就没有散曲社的今日。"最早一批入社的杨素华说。

    "挠羊汉"宋高柱:文武都能"夺牌牌"

    见到宋高柱前,邢晨就告知记者,老宋是个很有感染力的"传奇人物"。

    爽快的笑声、魁伟的身段、沾满黄土的粗布衣,初度见到宋高柱,大约不会有人能猜到这是一位多次拿奖的"诗人"。

    2018年,他凭仗《【南越调·黑麻令】农妇吟》取得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次年,在陕西省潼关县"张养浩杯"全国散曲大赛中,他的著作《【南吕·一枝花】游潼关话古今》取得三等奖;上一年疫情期间,宋高柱创造的《【南吕·一枝花】村官村医战疫情赞》又取得一项全国诗篇竞赛的二等奖。

    便是这样一位优异的农人散曲创造者,年轻时竟然是众所周知的摔跤冠军,当地俗称"挠羊汉"。

    挠羊赛,是山西忻(州)定(襄)原(平)区域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每当赶庙会、唱大戏,当地就会举行摔跤竞赛。"挠"在当当地言中是"扛、举"的意思,选手能接连北京私家侦探跌倒6个人,便是获胜者,奖品便是一只大绵羊。

    "摔跤出了名,其时差点进了省里的摔跤队,成了运动员。"宋高柱笑着说,他人说他既是"武状元",又是"文状元"。要他说,自己是"弃武从文"。

    2008年,66岁的宋高柱在一次村里举行的文艺活动中,写了一首题为《黄昏恋》的小诗,正好被在场的王文奎看到,随后约请他参与散曲社。

    "我不明白散曲,就会写个顺口溜,这不行吧?"宋高柱有些疑问。

    "散曲便是高档顺口溜,加上格律的要求,便是很好的著作,何况你的言语诙谐,这能加分。"王文奎的一番话让他恍然大悟。

    从《唐诗三百首》《诗词曲赋通识》,到《元曲曲谱》《元曲三百首》,宋高柱卧室的书架里,塞满了各种学习材料。"慢慢地写作也有了感觉,还登上当地的报纸,后来《中华诗词》《今世散曲》等刊物就把我的稿子选上了,越写越有爱好。"他说。

    宋高柱种了十几亩玉米,用他的话说,写诗和种田能够互补,"干活累了,就躺下想一想找找创意,写得累了,就出来干活,出出汗。"

    农忙时分,白日顾不上写作,晚上就钻到被窝里构思。他说,"有时分一句话、一个字,能熬一夜北京私家侦探。古人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估量便是这种感觉吧。"

    宋高柱说,现在互联网、通讯东西兴旺了,全国各地"诗友"都成了微信里的好朋友,能随时随地交流学习。

    在宋高柱地点的村子里,记者看到,许多乡民的老房子都加固创新,不少人还建了新房,公共厕所、运动场所、健身器材也一应俱全。

    "这些年乡村的改变太大了,种田收割都是机械化。村里路面硬化了、管道整修了、自来水也通了,各种根底设施都挺完善。"宋高柱坦言,农人的物质生活好了,才有时刻和精力去搞诗篇创造,充分精神生活。

    "学历最低"杨素华:年过六旬也要学拼音

    【正宫·叨叨令】自嘲

    前半生成衣面塑没觉俏,后半生咱才遇上阳光道。十多载勤学苦练研宫调,几年描山撰水偷偷笑。喜煞俺也么哥。乐煞俺也么哥,这就叫老猪拱进萝卜窖。

    杨素华本年69岁,她说这首散曲便是"自画像",没想到儿时的"梦"现在竟成真。

    谈起幼年,杨素华有一肚子的话想倾吐。幼时家穷,母亲要下地劳作挣工分,8岁的杨素华就担任照看1岁多的弟弟。其时她刚念到一年级,无可奈何辍学了。

    她说,自己从小喜爱念书,是上等生,受教师喜爱。"最喜爱语文课,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文学家、诗人。"

    实际尽管严酷,但杨素华便是"不死心"。所以,她抱着弟弟溜进学校,蹲在教室外"偷听"教师讲课。这就有了她后来的一首打油诗:"儿时家赤贫,求膏火苦心。教师讲堂讲,窗外侧耳听。"

    12岁那年,在学校协助下,杨素华再次走进学校。但是好景不长,刚读了一个学期,父亲就因病离世。"家里顶梁柱没有了,我只能下地干活,读书梦离我越来越远。"

    后来,杨素华学了缝纫、纳鞋底、捏花馍,并以此为生。直到2008年夏天,有朋友介绍她参与诗社,她心想,自己只上过一年半的学,和文盲差不多,连姓名也写欠好,能写诗?

    第一次参与活动时,在一个水库周围,传闻这叫作"采风"。看着和风吹着湖面,泛起圈圈波纹,她觉得美观极了。所以就写了一首:"风吹浪花闪,垂钓坐上观。参会第一次,意义在其间。"

    "没想到得到了王文奎教师和朋友们的必定,这让我有了决心。从那时起,我看到什么写什么,写乡村生活、写捏花馍、写绣花。"杨素华好像找到了儿时读书的感觉。

    后来有了手机,为了能在网上查材料、在手机上写作,杨素华开端学习拼音字母。"他人读书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叫‘绊脚石’,我遇到的只能叫‘拦路羊’,由于有一群。"她戏弄道。

    杨素华说,曾经闲下来总想打麻将,自从开端写诗写散曲,再没上过麻将场。后来,她当上了散曲社分社社长,把村里20多个乡民都"撮合"来搞创造。现在,杨素华已是原平农人散曲社的副社长。

    "12年的尽力得到了认可,从‘文盲’成了‘文人’。"杨素华说,作为社里"学历最低"的一位,能有今日的成果真的知足了。

    农人写、写农人:"诗农"的忧与盼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