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13 20:10:45
  • 阅读(7514)
  • 评论(2)
  • 无人机拍照到的北移亚洲象痛经(摄于7月15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5分钟陈述一次野象行迹……他们用高度紧绷的神经、“是非倒置”的作息、大雨和高温下的据守,寻觅着象群的踪影,全力看护“人象安全”。他们就是“芳华追象团”——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查找监测分队的队员们。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查找监测分队正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自从5月27日北移亚洲象群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以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先后出动52名指战员参加“追象团”。在这个平均年龄不超越35岁的团队里,90后队员成为主力。

    队员正在操作起飞无人机(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到8月8日,“追象团”接连2个多月奋战在一线,监测北移亚洲象活动。他们带着13台无人机、6部红外望远镜等配备,先后转场玉溪、昆明、红河3个州市8个县区21个城镇,标绘要图248份,机动11704公里,地上监测盯梢66小时,飞翔无人机2804架次、1129小时、2825公里,只为看护“人象安全”。

    张斯捷和搭档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指挥中心通讯助理员张斯捷是第一批参加“追象团”的,5月27日接到指令后,他和“追象团”其他森林消防员们第一时刻奔赴峨山县,大约在当日下午两点左右,他们现已处在了峨山县象群地点方位,并开端目标群进行监测。

    队员正在监测野象(材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由所以初次触摸追象使命,队员们对使命的监测流程、内容、环节都不太清楚。抵达现场后,只要很短的时刻让“追象团”队员厘清指挥流程和使命责任,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和投入到监测野象的作业中,并预判出象群大约方位。

    无人机拍照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21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张斯捷回想,开端并没有这么准确的监测设备。队员们抵达象群地点的山域后,首先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查找,清晰了大约规模后,经过寻觅大象足迹以及寻访周边乡民,来赶快断定大象具体方位,并及时上报北移亚洲象安全防备作业省级指挥部。

    队员正在监测野象(材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为了不惊动野象,张斯捷和其他飞手将无人机飞翔高度控制在间隔大象300米以上的高空中。亚洲象体积巨大,跋涉速度极快,监测人员要时刻坚持慎重状况。

    队员正在给无人机电池充电(摄于7月29日)。新华网发(郭元丰 摄)

      第一天,“追象团”10人相互配合协作,对野象进行了长达14小时的监测。但这仅仅开端,据张斯捷介绍,“追象团”单次最长监测时长曾达40小时。

    无人机拍照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追象团”队员不只要承当一线象群动态监测使命,还要担任指挥部应急作战指挥系统信息标绘。他们有必要每5分钟就要将前哨监测状况、象群方位动态等信息陈述给指挥部,作为预警分散和象群搬迁引导的重要依据。

    夜晚,队员仍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10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在夜间监测中,为便于监测队员操作观看控制器,居住在监测点的乡民往往会从家里拉一根电线到房顶,并翻开电灯照亮队员周围环境。

    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拍照到的野象。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大象常在夜晚活动。”张斯捷介绍,夜晚凭仗红外热成像仪,队员们更简单监测大象,但四五个小时盯着看红外热像图,队员们眼睛会非常难过,而这仅仅监测象群过程中的困难之一。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讯与车辆勤务中队一级消防士王政春正在驾驭车辆(摄于7月27日)。新华网 李琦 摄

      精力高度严重、生物钟不断改动、蚊虫吸食,以及恶劣气候和杂乱环境,都给盯梢象群带来不小应战。

    雨天车辆打滑,森林消防员们在推车(摄于7月29日)。新华网 刘东 摄

      6月份云南进入多雨时节,雷暴、大雨气候会影响无人机功能,飞翔安全遭到要挟,加之雨后深山里常常大雾笼罩,即便在红外形式下,无人机也很难准确确定象群。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无法盯梢的状况下,为了保证实时把握象群动态,监测队员们往往要彻底依托人力寻觅象群。

    张斯捷用望远镜监测野象(摄于7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张斯捷记住,有一次暴雨天,象群的方位处于监测点邻近,且无人机无法起飞,监测队员们便穿戴雨衣,寻着象群足迹、粪便和啃食过的东西,一点点探寻大象踪影。

    队员近间隔拍照到的高清北移亚洲象群图(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在抵达象群邻近方位时,队员们便开端渐渐步行往前走。夜晚大象走路声响很轻,加之周边环境植被茂盛,起先,监测队员并没有发现大象,但当他们听到身旁有“咔擦咔擦”的声响时,便当即到空旷地用望远镜调查,这才发现野象离他们仅10米左右的间隔。

    高强(中)正在和搭档一同操作无人机(摄于7月27日)。新华网 刘东 摄

      除了惊险,还有温情。在监测象群的过程中,24岁的监测队员高强打破了以往关于亚洲象特征、习性的过错认知,也真实看到了象群的“和睦”“联合”“协作”和“协作”。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落日彝族乡拍照到的野象(无人机相片)。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高强常常会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他期望人们能清楚了解象群特色,然后维护自然界的生物,完成人与自然调和共处。

    象群经过老213国道元江桥(无人机相片,8月8日摄)。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8月8日20时零8分, 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持续南返。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维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悉数安全南返。自4月16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搬迁110多天,迂回跋涉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无人机拍照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5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监测象群是咱们执行使命时刻最长的一次。”张斯捷说,森林消防员们的作业首要是以森林防救活,以及地震、洪涝抢险救援等使命为主,而监测象群的使命是他们初次触摸,虽然使命类型不同,但实质都是相同的。

      张斯捷以为,抢险救援的作业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监测象群的作业是维护自然界的精灵,两项作业都是在“看护”,看护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看护生物多样性,看护咱们一起的家乡。(完)

      出品人:王江

      监制:李霞

      统筹:罗春明

      撰稿:范芳钰 李琦

      拍照:刘东 和倩

      编排:刘东

      动画:游娟

      海报设计:宋鸿飞

      道谢: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

      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

      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