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14 18:34:27
  • 阅读(9087)
  • 评论(14)
  • 新华社南京8月14日电 题:用余生等候抱歉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5人

    新华社记者邱冰清、蒋芳

    8月14日,"8·15"留念日的前一天,9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在家中翻看老照片。白叟持久地注视,轻轻地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时间似乎回到了曩昔。

    2018年9月20日,爱心人士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共迎中秋。参与活动的小学生约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中)一同歌唱。 新华社记者孙参 摄

    1937年,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戮,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父亲从未忘掉那段前史,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感触则会更多一些。"葛道荣的次子葛凤瑾说,父亲花了10多年时间,写下近10万字,记载自己在南京那段至暗时间的沉痛阅历,取名《铭记前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对葛道荣所代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集体而言,假如"12·13"标志着被漆黑吞噬,那么"8·15"则意味着光亮重来。

    跟着白叟们逐步垂暮,幸存者子孙接过了传承南京大屠杀前史回忆的接力棒。自20世纪80年代起,葛凤瑾一向致力于叙述并传达这段史实。他曾作为幸存者子孙代表去日本参与平和主题论坛。

    "近几年来,许多幸存者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参加保护和传达史实的部队中,为平和奉献新力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帮助协会会长张连红说。

    到现在,挂号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数量定格在"65"。2021年以来,已有7位幸存者离世,分别是杨翠英白叟、蔡丽华白叟、李如富白叟、陈文英白叟、戚振安白叟、金同和白叟、马继武白叟。

    白叟们进入耄耋之年痛经,既要"连续"宗族回忆,更要尽力"推迟"他们的生命。

    从前的8月15日前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内会举办留念活动。受疫情影响,留念馆自本年7月27日起暂时封闭。但帮助协会与幸存者的联络不掉线、服务从未断档。

    打包、消毒、填写地址……连日来,帮助协会的工作人员李雪晴和搭档们为白叟寄送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物资,以及毛巾、米油、坚果等爱心礼包。并经过电话、微信等关怀幸存者及其家族,了解幸存者健康状况、有无家庭成员患病阻隔等,如有困难则逐个执行处理。

    2018年,帮助协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协作,建立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队。疫情期间,帮助协会建立专人专线,由服务队医务志愿者线上回答健康咨询问题,为白叟供给应急治疗计划,并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注册就医绿色通道服务。

    "幸存者们承载了民族磨难的回忆,既是前史重要的证人,在幸存者的口述实录面前,任何妄图曲解前史的言辞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也是需求关爱的阳关大道集体,以个别生命进程传达出比微观叙事的前史事实愈加勃然大怒的感触,真实唤醒人们对立战役、偶尔平和的认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留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