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9-10 18:36:35
  • 阅读(10523)
  • 评论(6)
  •   新华社合肥9月9日电 题:以文汇人 以文通心——在皖台湾教师的追梦心声

      新华社记者马怅然

      九月皖南,模糊晨雾旋绕白墙黛瓦间。62岁的沈孟湄早早跨进教室,敞开一天的教育日子。一口自带“萌点”的“台湾腔”,让台下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是什么让我穿越海峡来到大陆教育?答案就两个字:酷爱。”从台湾广电节目主持人、杂志副总编,到“登陆”三尺讲台,现在上任于安徽省池州学院文学程序员与传媒学院的沈孟湄如是解读她的“工作新跨过”。

      城市文明是沈孟湄的首要研讨方向。挑选池州这座前史古城,被她视为“与后半生工作生涯一拍即合”的追梦之旅。

      地处皖南区域的池州市,坐拥群山环抱、绿水穿城的优胜天然禀赋,素有“一城山水满城诗”的美誉。

      坐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九华山清晨日出时分风光。(无人机相片,2023年9月9日拍照)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前史上,李白、杜牧和岳飞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等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是两岸同胞一起的文明回忆。

      “我喜欢诗词,闲来也会写几首。稠密的前史见识和丰厚的徽州文明,这是在台湾执教体悟不到的,也让我萌发到大陆教育与日子的想法。”沈孟湄说。

      她说,更为重要的是,在池州绿水青山间,找寻到了“了解与亲热”。

      沈孟湄是台湾南投县人,她常用“城市公园”描述家园。“这儿跟我的老家很像,满目皆春。”

      她还弥补说,台湾有不少大陆各地的小吃饭馆,之前常约三两老友去尝鲜,因而来到安徽并无家人忧虑的“日子磨合期”。“这两年,还认识了很多在皖开展的台商和十余位在池州任职的台湾教师,咱们组团去过湖南、新疆等地旅行,全部都很夸姣。”

      本年是沈孟湄来到池州的第六年,期间宣布了十多篇关于池州城市文明的学术文章,从带学生做研讨到“传帮带”青年教师,她已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她还记住,从在台湾收到池州学院发布的人才引入约请,到决计辞去职务敞开“登陆”日子,自己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刻。

      “其实神往的种子在2015年就已萌发。”沈孟湄告知记者,彼时作为带队教师,她和四五位台湾学生一同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访学,切身感受到大陆高校齐备的设备装备、完全的学科设置以及开阔的校园环境。

      “在教育环境之外,我能显着感受到两岸青年因天然的接近性而发生的猎奇、温情与热忱。”她说,人亲、土地亲、言语亲,面临面的沟通永久最实在。

      两岸同文同种,一起的文明沉淀与传承是联合两岸同胞的根基。“文教沟通是两岸交融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教师在大陆任教是非常好的沟通方法。”沈孟湄以为,台湾教师作为高常识集体,能够更客观看待大陆经济社会开展,了解大陆管理系统和管理才能等。

      在沈孟湄看来,大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让台湾教师们坚决了长时刻扎根大陆的决心。

      她举例说,池州学院办理了医疗保险,并供给“拎包入住”的公寓单间,从打印机、电脑,到日子用品等,一应俱全。

      “大陆同台湾共享开展机会、增进同胞福祉的好心与诚心,咱们真切感受到了。”她说。

      在沈孟湄办公桌的显眼方位,除了悬挂的一封封来自学生们的祝愿贺卡、各地旅行“打卡”照,还有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优异教育质量奖、国家级大学生立异创业方案参赛证书、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奖状……

      她将这些追梦路上的“开放”归功于“大陆味”和“台湾风”交融相通。沈孟湄如数家珍向记者叙述许多细节:将台湾媒体职业工作经验与实操事例放入“视听言语”“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中,协助学生更好了解常识点;为提炼“池州城市IP”,她与学生们实地考察十多处地标并整理陈述等。

      “我觉得中国文明中最美的字便是‘融’。”沈孟湄说,两岸同胞携手圆梦、互相交融,就能让中华文脉得以传承。

      作为师者、学者、文明传播者,沈孟湄坦言未设“退休时刻线”,而是等待能有更多时刻深耕“高兴工作”——在将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脉娓娓道来过程中,收成找寻中华文明回忆的取得感、荣誉感,这是“美好且高兴的”。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