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06 07:00:06
  • 阅读(8667)
  • 评论(11)
  •  姑苏府学原址大门泮宫牌楼 

    本周,各幼儿园、中小学及各大院校连续开学,迎来了"开学第一课"。不管古今,教育一直紧系个人成长与国家开展,也让开学典礼承载了特殊的含义。正如荀子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程门立雪"一说最早源自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便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思维,而《礼记·学记》中也有云:"凡学之道,严师尴尬。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古代郑州抵押车贷款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数千年的文明前史中,"程门立雪"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标准礼仪。在教师节行将来临之际,且让我们回忆古代我国的尊师敬学传统,体会千百年来的师生友情……

    古代开学式的"入泮礼"

    在古代,开学日期并不固定。这首要是由于古代我国的经济开展以农业为中心,包含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适应耕耘时律,因而古代春季的开学时刻一般会绕过农忙时节。在南北朝时期,《北齐书·列传》中曾说到"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可见冬天入学也曾是古时学生入学的干流方法。

    古时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不管家庭出身富有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办盛大的典礼。这一礼仪传统能够追溯至汉代,依据《礼记·王制》的记载是:学童首要换上学服,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泮池"原指周代诸侯所设校园的半圆形的池,校园即泮宫,因而,古人的这种入学礼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一般包含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

    《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色彩,顺辞令。"让学生理解仪容整齐之重要性的"正衣冠"就是古代开学典礼的第一个内容:新生在入学时要逐个站立,由先生顺次协助整理好衣冠后,才能到书院前恭立,等候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书院。步入书院后,便要进行拜师礼。在拜师礼过程中,学生首要要双膝跪地叩先师孔子的神位,然后再向先生叩拜,并向先生赠送束脩六礼,包含:涵义勤奋好学的芹菜、涵义苦心教授的莲子、涵义隆运高照的红豆、涵义提前高中的红枣、涵义功德圆满的桂圆,以及表达弟子心意的干瘦肉条(即束脩)。

    内行过拜师礼后,学生会依照先生的指示将手放到水盆中,进行净手环节。经过净手显示净心,使日后的学习能够到达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的地步。净手往后,就是开笔礼的程序,也就是朱砂开智,是指由先生手持蘸了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以"痣"的谐音暗示"智",寄寓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敞开才智、融会贯通。

    整个"入学典礼"完成后,学生便正式踏上了肄业之路。

    师生共处须有"典礼感"

    在唐代,拜师礼进入国家官方礼仪典制之中。唐代的《通典》是我国前史上第一部编制齐备的政书,其间卷六七的"礼典"中记载着"皇帝拜敬保傅",而卷逐个七的《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脩》又具体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状况。到了清代,《大清会典·礼部·师生礼》中明确规定,国子监学生初见教师时,学生要"自东阶升堂",这是由于在古礼中,东阶为下为卑、西阶为上为尊,而且,学生还需对教师行"三揖礼"。

    除了一般的开学礼或拜师礼,古人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有着许多尊师敬师的礼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就具体描绘了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等。例如:"受业之纪,必由长始……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发问时,学生一般都会起立作答,古人天然也是如此。而且,古人每天入书院和出书院时都要对教师作揖行礼;若要去私宅参见教师,需要在门外通名等候;若与教师在路程相遇,需恭敬地立于道旁,待教师经往后自己再持续前行。

    可见,在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身份。《荀子·修身》曰:"正人隆师而亲朋。"《吕氏春秋·劝学》中说,"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管其贵贱贫富矣","事师之犹事父也",其间"事师如事父"或是承继自西周《太公家教》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也使得民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撒播千古。

    古代的君王名侯中也不乏尊师重礼的贤士。例如汉武帝到东郡巡视时,就曾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教师,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记载,"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学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

    在古代,不管是学生的入学典礼仍是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尊师礼则,都是在经过典礼感去表达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与酷爱。

    行将到来的教师节(9月10日)是较为晚近的节日,实际上,在古代我国也相同有着"教师节",与孔子有着极大的联络。

    古时候的"教师节"能够追溯至汉代。据《汉书·平帝纪》,其时的教育体系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经师也即教师。而黄宗羲的《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着,汉代时,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也就是阴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皇帝会带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局面秩序井然、鼓乐喧天、礼节盛大。不只如此,在祭孔典礼之后,皇帝还会约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后来,各地方民众也纷繁仿效帝王的祭孔敬师之礼。尽管汉代时并没有将孔子诞辰确立为"教师节"之名,但教师们现已在这一日开端享有歇息、聚餐等礼遇。

    从汉代之后,每年的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简直都被视为了尊师敬师的节日。举例来说,唐代尊孔子为先圣、尊颜回为先师,唐代社会的文明兴旺、经济富裕,对先师先圣的祭典也就更为盛大。唐宋时期仍旧沿用了汉代"祭祀孔子"的礼俗,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在孔子诞辰日对经过审阅调查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鼓励。

    到了清代,当朝廷定都北京后,便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将孔子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上元县志》中记载:"……其二月十八日至圣升遐、八月二十七日至圣诞辰两祭,皆本邑绅士司理之。国初以来吾乡吴君哲邻集同人捐资,创始此举,至今几百年矣。"又据《帝京岁时纪胜》载,每年八月的先师诞时,北京民间"制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可见彼时的"教师节"简直与上元、七夕、中元、冬至等节日相同重要。不只皇都京城如此,其他地方也都将"祀至圣"视为了重要节庆礼俗。例如在山西的《晋祠志》中就记载着:"士大夫摆设脯醴致祭于文昌宫。其各馆师弟均所以日祀之。"

    除了节日庆典和礼俗典礼外,古人的师生友情也常体现在前史故事和诗词文学之中。

    例如《宋史·杨时传》中记载着,北宋大学识家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后来考中进士,仍然狂妄自大、尊师敬友,所以被闻名理学家程颐视为得意学生。杨时四十余岁时曾与老友游酢一同去向程颐请教问题,其时正值寒冬,冰天雪地,赶至教师程颐家时,程颐正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扰教师,即便大雪纷飞,也仍然必恭必敬地立在门外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立在风雪中的杨时二人身上现已覆满积雪,这便撒播成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此类程门立雪的千古美谈还有"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

    现在人们往往凭借古时的诗词或谚语来表达对师长的感谢之情。最为众所周知的就是李商隐的那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后人用来描绘教师为学生劳累、为教育贡献的崇高道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绿野堂莳花》也写道:"令公门生满全国,何用堂前更莳花。"是说裴令公的门生学生遍及全国,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莳花。杜甫的《春夜喜雨》又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拟人方法描绘雨水对大地静静的润泽,也常被当代人用来赞许教师对莘莘学子的培养。

    还有许多诗词歌赋以隐喻或转喻的方式表达了对教师的赞许与尊敬。例如李白曾作《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单独下寒烟。"倾吐了对雍尊师的敬慕之意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唐代罗隐的《蜂》中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常被用来作为对教师们勤劳教书育人的赞许。又如清代郑燮在《新竹》中描绘"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涵义学子需要在教师的扶持教育之下茁壮成长、后来居上,然后表达对教师们的赞许。

    可见,自古至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一直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开展,在泱泱中华前史文明中,人们对教师的尊敬与酷爱早已传承千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