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破解之道:透视中小学读写教学的热点与难点"论坛今天举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锋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
据介绍,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湖北、福建等全国30个省(区、市)的3万余人次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561份,其中参与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占比46.4%、42.8% 和10.8%。
《报告》显示,约89.4%、90.4%受访者分别对阅读、课外读物试管婴儿感兴趣,79.4%的受访者喜欢写作,但只有65.3%受访希望进行更多的写作练习。此外,约81.8%受访者表示有丰富的读物可供阅读,78.9%受访者家中藏书较多,86.8%受访者可以自由选择读物,69.4%受访者会经常买书。
关于阅读方法来源,在13岁和16岁的受访者中,分别有68.2%和71.6%的学生表示是"自己摸索的",选择"学校老师教的"的学生分别占比58.9%和52.8%;针对写作方法的来源,在13岁和16岁的受访者中,分别有59.9%和63.2%的学生表示是"自己摸索的",选择"学校老师教的"的学生分别占比70.9%和64.2%。值得注意的是,29.1%受访者表示课堂作文与自己写作有很大差别,59.4%受访者觉得"有一些差别",仅11.5%受访者认为"没有差别"。
在汪锋看来,无论是课堂作文,还是自己的写作都应是以恰当的方式准确的传递信息,"但现在从这组数据来看,课堂作文明显背离了这一初衷,这一定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
汪锋建议,要提升中小学学生的读写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写时间,同时要对读写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有效教学,对学生进行更细化的分级教学。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