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31 12:40:06
  • 阅读(6700)
  • 评论(10)
  • 中新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 应妮)莫言新作《晚熟的人》31日由人民文学出书社隆重推出,这是他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著作。

    2012年,莫言取得诺贝尔文学奖。2020年,距莫言获诺奖现已曩昔整整八年,距他出书上一部小说《蛙》已曩昔整整十年。有人说莫言将堕入"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继续创造,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焊接机器人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说:"我信任莫言得奖后仍然会写出巨大的著作,他真的有一种力气,没有人会阻挠他。"

    十年蕴积,人事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乡土,倾听四面风雨,刻画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12个故事叙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这12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谬有实际,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前史深处步入实际百态。

    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变了他一向的讲故事的方法,既连续了以往的创造风格,又显着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镇定直白,梦境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他的眼光转向了那些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角色。他们过于实在,似乎便是从咱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年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恰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看完这12个故事,一切的坐标都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读者才茅塞顿开,莫言叙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年代的潮起潮落。

    不同于以往一切的著作,莫言第一次引进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刻画了一个在咱们日常日子中并不生疏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则,最拿手胡编乱造、添枝加叶,靠贩卖流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戏弄于股掌之中。高参有一句名言:"在日子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能够掀起滔天巨浪。"

    这仍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布景的故事,仅仅跟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幼年阅历和想象力编织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关于故土的改变,莫言很安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年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咱们了解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真假莫言中"我"是谁

    莫言讲故事历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连续了这一习气。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自己当下的年纪和身份,莫言真实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忌地向读者敞开了取得诺奖后的日子。

    读者跟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园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忽然出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居然也毫不隐讳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观赏,来自天涯海角的游客,乃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莫言获奖后的阅历真的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火了、忙了,不只自己火、自己忙,还带着老家高密东北乡也跟着忙了起来。读者有充沛的理由信任,书中的"我"便是莫言自己。所以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实际与虚拟的鸿沟,这正是莫言想要的艺术作用。

    关于这一独出机杼的组织,莫言解说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兼顾,就像孙山公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履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议,我在调查着、记载着这个莫言与人物往来的进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载者,偶尔路过人生百态,对争论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结论,一直镇定,一直漠然。作者的价值观一直深藏在文字背面,这些故事也由于"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愈加精彩。

    "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造"

    相较于曩昔的创造,《晚熟的人》少了许多风华正茂一触即发,愈加寂静平实,诙谐松懈,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况不无关系。

    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写作状况成了群众重视的焦点。面临大众的关心和质询,莫言有自己惯常的表达,以"获奖后堕入沉寂"开场,以"期望将来写出好著作"完毕。跟着《晚熟的人》面世,"闭关"了太久的莫言总算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获奖八年来我一直在创造,或许在为创造做准备。"

    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桎梏",随同获奖而来的是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小事,一度使他无法继续创造。据统计,到2016年,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题了几千次字,签了几万个名。特别是在获奖后开始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有看。

    即便身在"桎梏"中,莫言这八年写过戏剧、诗篇,也到过许多当地游览调查。他仍旧时间重视着家国的变迁,重视着周围的人和事,并用精彩的文字叙述着这些人这些事。"关于一个作家来说,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为小说的资料或创意的触发点。"

    《晚熟的人》正是这样一部脱去"桂冠"、回到写作自身的著作。(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