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自强、张丽芸
"铃!铃!"清晨6点30分,两声短促的警铃,惊醒了睡梦中的科考队员。甲板上传来惊呼:"一大群热带斑海豚!估量超越100头了!"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照的弗氏海豚。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摄
我们敏捷爬出被窝,不管满面油光,直接跑上二楼,只见三五成群的海豚围在"天龙号"科考船船舷两边三四米处,上下摇摆尾鳍行进,在海面划出一道道弧线。
团队首席科学家李松海纠正:"这不是热带斑海豚,是长吻飞旋海豚。"一旁的队员边记边说:"长吻飞旋海豚,6点20分,GPS位点46。"
这是海上寻鲸的第9天。
鲸类是脊索动物门、真兽亚纲、鲸目部属的一切动物总称,分为齿鲸和须鲸。在人们的习气描绘中,常常呈现几种对不同鲸类动物的称号:鲸、海豚和鼠海豚(包含江豚)。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没有制止捕鲸。学者王丕烈随捕鲸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岛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鲸类信息,并收录于《我国鲸类》和《我国海兽图鉴》。
1981年,我国彻底中止捕鲸活动。由于独自安排鲸类科考十分贵重,其时的根底研讨知道也不强,我国远海性鲸类研讨从此堕入阻滞,南海鲸类研讨简直一片空白。
"南海占我国领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充沛了解其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动物资源十分必要。鲸类是全球重视的动物维护方针,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具有不行代替的研讨和维护价值。"2012年末,曾在国外从事多年海洋哺乳动物研讨的李松海回国来到海南,在中科院深海所持续展开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研讨。
岭头镇、昌化镇、梅联村……次年,李松海及其搭档走遍海南岛的滨海渔村,向渔民发放500多份问卷,查询鲸类踪影。
成果令人振奋:渔民们不只承认在海上目睹过多种鲸类,还在图鉴上指认出体色特别的中华白海豚!次年,科考队在东方至三亚FBA头程滨海公然找到了这种国家一级维护动物。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型鲸类物种,日子的海域水深往往在30米以内,离岸间隔不超越30公里。海南岛西南近海有这么一群珍稀濒危动物,竟然没人知道,阐明滨海民众对鲸类动物的重视和科普知道还十分有限。"李松海有些惋惜地说。
2016年,深海所建成"海南岛鲸类停滞记载专业数据库"。经过数据库收集到的信息,结合之前对渔民的造访,李松海判别:南海极有或许日子着丰厚的深潜和远海鲸类。
只要估测还不行。李松海表明,部分鲸类动物差异很小,渔民分辩不清;数据库只能计算停滞动物的品种,却不知道它们来自哪片海域。要科学评价南海鲸类物种多样性和散布状况,非进行实地查询不行。
上一年4月,由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讨室安排的"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起航,李松海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这是全世界榜首例在南海相应海域展开的深潜和远海鲸类科学查询航次。该航次共记载到包含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等8个鲸类物种的户外团体,初次承认南海相应海域有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等鲸类动物存在。
本年7月8日,团队再次动身。此次查询区域会集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比前次规模更广,查询内容和选用的办法更为多样。
本年的科考团队共15人,其间7人是"95后"研讨生,最小的队员才21岁,几周前刚刚本科毕业。有的学生现已具有丰厚的海上科研阅历。一名学生介绍,他本科读的是水产学院,常常跟着渔船出海。"渔船很小,船上充满着机油味和鱼腥味,十分难过。这是我跟过的最好的船。"
这艘"最好的船"排水量只要450吨,入水现已10年。除女队员和部分研讨员外,其他8名队员与船员一起住在大舱里。大舱只开3个直径40厘米的圆形窗口,昏暗湿润;在0.6米宽的木床上睡觉,翻身都要小心谨慎。
依据启航前拟定的《常态化疫情防控预案》,每人每天作业前都要测体温、填写健康登记表。其间一项是"当日身体状况",共4个选项,分别是A"正常"、B"稍有不适"、C"不适"和D"不能作业"。
3个A,7个B,4个C,1个D,这是整个团队出海榜首天的身体状况记载。船从三亚驶向方针海域,舟小浪大,队员一时无法习惯,晕船严峻。
条件艰苦,年青队员们反而更期望从速看到鲸类动物,鼓励自己完结接下来的航程。
5天后,队员们才根本习惯船上日子,食欲也好了起来。航次领队、高级工程师代亮在例会上恶作剧说,感觉我们现已从"磨难期"进入"享用期"了,队员们赞同地笑了。
——但在陆地上,这样的"享用"不过是正常日子。
本次科考作业,包含目视调查、声学监测、海洋漂浮废物记载和水样收集剖析等。其间以目视手法,发现、追寻和记载鲸类动物,既是一切作业的中心,也是根底。
与外界幻想的或许不同:寻觅鲸类动物首要依托的,其实是人眼和望远镜。特别上一年,团队未凭借任何仪器,彻底靠肉眼,在14天内目睹鲸类27群次。
鲸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呼气时,呼吸孔会喷出气柱。齿鲸有一个呼吸孔,须鲸则有一对。形状学上的差异,令不同鲸类的气柱形状也各不相同,也为辨别物种供给了切入点。大都时分,动物与船相距很远,无法直接观测到,浪花和气柱就成了要点查找的方针。
早上8点至下午7点,队员轮番站在驾驶舱顶部目视查找。尽管是团体轮班,但人手太少,队员们每天轮班3次左右,一次便是不间断的一个半小时。在这片苍茫无边的热带海洋上,太阳一出来便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阳光毫无遮盖,辣得人睁不开眼;船浸泡在厚重的空气里,船体外表变得又潮又涩,随意一摸,满手都是粗盐结晶。
无论到船舱外做什么,都必须穿防晒服、戴遮阳帽和墨镜。一名队员没戴遮阳帽,在后甲板作业不到半小时,第二天,脸变得通红,紧接着开端脱皮。防晒服透气较差,人只在甲板上站十几分钟,后背就像浇过水相同,衣服被汗浸得半透明,皱巴巴地贴在身上。船上的盐饮料耗费很快,有时一天两箱。
目视不只应战身体承受才能,更检测耐性。尽管科考队查找的海域理论上有丰厚的鲸类物种多样性,但要找到它们却很不简单。目视组成员发现动物,船员拉短铃提示,其他人还没登上舱顶,动物就不见了——类似作业发生了很屡次。
每天目视11个小时,最好的纪录,不过一天听到3次短铃。绝大大都时刻,眼力所及,不是浪涛滚滚的大海,便是漫延到天际线的白云。寻鲸途中,大大都时刻是单调的。
"陈述目视组,收到较强的动物信号。"对讲机里传来声学组的声响。相较上一年,本年寻鲸不再仅仅用眼睛看,也要用"耳朵"听。
声学组负责人、深海所助理研讨员董黎君介绍,声响是水下最有用的能量传达方法,为习惯水生环境,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具有了高度发达的发声和听觉才能。它们大都在水下频频地宣布物种特异性的声响,以进行个别或团体间的通讯和沟通。
不同鲸类的发声频率各不相同。鼠海豚(包含江豚)的高频回声定位信号峰值频率能够到达120-130千赫兹,热带斑海豚的则在90千赫兹左右,而人类的听觉规模是20赫兹至20千赫兹,无法直接听到鲸的此类声响。声学组便是凭借仪器来监听动物发声活动的:白日凭借拖曳式水听器实时监听,寻觅动物"踪影",协助目视组更快发现动物;夜间运用自容式声学记载仪全方位收集和贮存各种声响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动物声行为研讨,并经过水听器阵列,研讨动物的高频回声定位信号特征。
尽管名叫"声学组",但他们的作业相同"费眼"。目视组盯着大海,声学组则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声谱图,结合已知动物声行为特性,判别是否有动物出没。声谱图的纵轴规模高达96千赫兹,有时动物的低频声信号仅在2-3千赫兹之间,与首要声响能量会集于1-2千赫兹的背景噪声简直重合,假如不会集注意力,很简单就会因疏忽而错失动物。
董黎君曾接连2小时紧盯屏幕,换班时,眼睛又酸又胀,流泪不止。
由于短少经历,声学组也曾走过弯路。榜首天作业完毕时,一名成员振奋地说发现了抹香鲸的信号。接下来的几天,疑似抹香鲸的信号也一直在,接连且有规则。奇怪的是,停船时,信号就消失;开船时,信号却又呈现了。董黎君揣度这是发动机的声响:发动机在水下发生的噪声,在声谱图上的声学特性和抹香鲸信号较为类似。
在本次航程中,一多半鲸群是声学组首先"听到"、之后再由目视组承认的。
"抹香鲸!是抹香鲸!"7月24日正午,李松海透过望远镜,发现远处有几根标志性的气柱——由于呼吸孔方位特别,抹香鲸在浮出水面呼吸时,气柱总是以45度角向左前方喷出。
此刻发现抹香鲸,整个团队为之一振:航程还有5天就将完毕,队员们先后发现近10种鲸类,仍没看到抹香鲸。深海所团队上一年曾在南海发现该物种,本年关于再次目睹抱有很大等待。
抹香鲸是最大的齿鲸,是一种典型的深潜动物,广泛散布于全世界不结冰的海域,从赤道到南北极都能够发现它们的踪影,具有特别的生态和维护价值。历史上,抹香鲸由于头部的鲸油使用广泛,被视为猎捕的重要方针。
一望无边的海面上,一道道气柱顺次喷薄而出,间隔只要两三秒。李松海反而不承认了:"这么多气柱,未必是抹香鲸,但或许性仍是很大!即便不是抹香鲸,也一定是我们伙,肯定不是海豚!"
待船开近些,只见几头十几米长的动物在海上缓慢游动,好像几块巨大的漂流木;它们巨大的头部呈方形,简直占躯体长度的三分之一。"错不了,便是抹香鲸!从速告诉我们!"
听到有抹香鲸,队员们纷繁放下碗筷,冲上舱顶。望远镜、相机、手机……各种能拉近间隔的器件,队员们都用上了。"啊!真是抹香鲸!""快让我看看,我的相机焦距不行!""真的好大!身上还有斑纹呢!"我们振奋又严重。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