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8-10 09:20:08
  • 阅读(13774)
  • 评论(15)
  • 新华社银川8月10日电 题:胡旋舞石刻墓门:记录了一段很炫的舞蹈

    新华社记者罗毓、谢建雯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有两扇胡旋舞石刻墓门。黄褐色的长方形石门铁锁紧扣,每一扇中心各浅雕一名胡人男伎,二人旋转、跳动,舞姿任意,似在斗舞,身上摇动的飘带和活动的卷云互相照应……

    1985年4月,宁夏博物馆考古队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发掘出这件文物,这是初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什物微小径铣刀。这件国宝级文物上展示的胡旋舞画面,深入反映了我国民族迁徙与交融的进程。

    胡旋舞,节拍明显,飞跃愉快,多旋转蹬踏,是西域的一种民间舞蹈,经丝绸之路传入华夏,盛行于唐。据窨子梁唐墓墓志记载,墓主人为中亚粟特人,史书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以康姓为首。《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据宁夏博物馆馆员母少娟介绍,公元七世纪,粟特人归顺唐朝,唐在宁夏灵武、盐池等地设置"六胡州",粟特人便入塞于此安顿,逐步与当地民族交融。胡旋舞最早流行于宫殿,唐玄宗耽声色,好歌舞,胡旋舞便日渐昌盛,随后下沉民间,蔚成风气。

    安史之乱后,社会动乱,胡旋舞开端式微。"胡旋舞的旋转速度、回旋次数和狂放的舞姿,都到达一种过度的极致。"母少娟说,这种极致违反了儒家文明所倡议的"乐而不淫"理念,至宋元时期,因为丝路隔绝和程朱理学鼓起,胡旋舞跟着乐舞文明的式微而衰败。

    据母少娟介绍,胡旋舞其实并非彻底消亡,其舞蹈元素或许被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所承继,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族舞蹈,与胡旋舞有着密切联系。

    "胡旋舞石刻墓门不只将史猜中记载的‘胡旋舞’以什物方式展示,也为粟特人沿丝路一线迁徙宁夏及其同化的现实供给了佐证,这是丝路文明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交融的表现。"母少娟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5  收藏